8月31日,经历两年时间筹备,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通识课程“美育中国”正式开课。这也是上海大学“党的二十大精神进课堂”“理论中国”系列研发出的第四门新课。
“美育中国”系列课程,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真善美”心灵养成和价值塑造为宗旨的系列课程。课程立足中国美育百年历程,通过“美育救国”“美育兴国”“美育强国”三个板块,以时间为线索,借助经典作品与稀缺文献介绍名家名作,使学生获得初步的美术学科知识,基本的美术与设计作品的欣赏方法,提高美育认知与审美能力。课程充分发挥从美感教育到民族创新力的智库赋能作用,注重美育与专业教育与学科建设的有机结合,特别是在相关课程设置、课题拓展、团队培养、学科平台、社会服务等方面的作用,融入大文科的建设当中,介入到跨学科背景的新文科事业,提升学科建设在经典传承、文化创新、社会服务的影响力,以此为基础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美育内容、形式与精神的认同感,形成坚守、传承和发扬光大传统的文化心理,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
“美育中国”系列课程共十讲,面向上海大学本科学生开设。由李超教授领衔,上海美术学院陈青、蒋铁骊、金江波、程雪松、毛冬华、蒋英、马琳、秦瑞丽、赵蕾、李根、陆丹丹、史晨曦等教师骨干组成授课团队。该课程有国家重大、重点课题成果转化与支持,“美育中国”文献数据库的建设专项成果支持,以珍贵的历史文献原件作为课堂学习交流的生动教材等,形成了本课程值得关注的学术创新格局与特色亮点。在第一节课上,《新青年》杂志、《美学概要》、《谈美》等珍贵文献原件,吸引了不少大一新生隔着玻璃罩细细欣赏,并纷纷举起手机拍照留念。
上海大学教务部副部长顾晓英、上海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陈静、“美育中国”课程负责团队及70名来自上海大学各学院的学生参加开课仪式。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上海大学)负责人、上海大学教务部副部长顾晓英致辞,她简介了上海大学“一学科一课”,期待美育与思政完美融合的“美育中国”课程能立足上大走出校门,同步拍摄慕课能飞向全国,让美滋养心灵,让美育教育与美丽中国、与中国式现代化同行。上海美术学院副院长程雪松回顾了“美育中国”的建课历程,并对到场的师生表示感谢。在开课致辞中,课程负责人李超教授表示,“美育中国”是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近年来科研与教学高质量融合精心打造的通识教育大课,从中华民族的精神长城到复兴战略,构成了守正创新,自强不息的主题定位和价值导向。中国现代艺术教育演变与发展,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体现了中国人审美观的变化,成为20世纪美育发展的核心学术力量。
蔡元培先生曾说:“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对于个人,美育是终身教育的“全通道”;对于学科,美育具备“后教育”的功能;而对于民族和国家,美育能够铸造中国人民的精神长城、建立文化生态新坐标,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上海美术学院将以此次“美育中国”通识课程开课为契机,不断深化人文艺术类课程改革,推动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培育与完善,为上海大学提供更多的美育通识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