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美院师生在虹口区花园坊节能环保产业园区进行公共艺术活动

创建时间:  2019/03/22  许萍   浏览次数:   返回

2019年3月21日上午,上海美术学院研究生、本科生同学们以公共艺术活动形式参与了虹口区广中路街道花园坊节能环保产业园区的"红蓝绿"垃圾分类宣传活动。创作团队以"花园放蝶"为主题,以废弃塑料瓶为载体,创作了《蝶变》、《花语》两件装置作品,回应了垃圾回收再利用的社会问题。
作品《花语》在废旧的饮料瓶里填以"红、蓝、绿"三色国画墨水,组成上海市花白玉兰的造型,契合"花园坊"的场地特征和"红绿蓝"的活动名称。园区企业的青年白领和学生们一起合作,共同拼组成三种不同造型的玉兰图案。作品《蝶变》则把废弃的可乐瓶高低起伏地悬挂在金属网架上,形成像素化的遮阳蓬效果,装了颜料水的可乐瓶底形成朵朵小花,在阳光下弥漫斑驳光影。站在作品下,给人带来一种独特的空间体验。
这两个装置作品是想探讨一个理念:垃圾也许是放错位置的资源,垃圾最终归属不一定是垃圾箱。换一个角度来看,垃圾还有其他的价值。美无处不在,塑造美的材料也无处不在,需要的是创造美的双手和感受美的心灵。同学们花了两天时间,把路边的废旧塑料瓶回收了约500个,精心把它们清洗干净,再用艺术的方法为垃圾重新注入生命,让美走入生活。同时艺术家也是用一种柔和、趣味、生动的方式去传播垃圾分类、资源回收的理念,获得了街道干部群众和园区企业职工的积极响应。
本次活动是上海美术学院"最后一公里——社区公共艺术行动计划"的系列成果之一,前期活动主要聚焦居住社区,社会反响强烈,受到国内多家媒体关注,作为优秀公共艺术案例入选第三届中国设计大展及公共艺术案例展。活动以公共艺术的方式,关注垃圾分类,关注环境保护,关注社区和基层,回应国计民生的热点和痛点。师生在参与社区公共艺术活动过程中,创造美、传播美,弘扬正能量,拓展社会美育,同时自身也得到涵养和启迪。《花园放蝶》公共艺术作品由上海美术学院副教授程雪松策划,由葛天卿老师和研究生赵璐琦、本科生费陈丞、窦志宸等共同创作完成。参加本次活动的人员还有广中路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姚正、党建办主任金昳丽、党建办何然以及园区企业负责人等。其他包括园区公司白领、附近居民和媒体等近200人参加活动。(上海美术学院设计系研究生赵璐琦供稿)
 

上一条:上海美术学院组织女教师赴佘山及广富林访古踏青

下一条:美院组织《上海故事》历史题材美术创作项目推进及选题论证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