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29日是上海大学春季学期的第一天,美术学院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工作交流会议在学院蔡冠深讲堂举行,上海大学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武装部部长孟祥栋、校党委教师工作部副部长孙琦琰、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陈静、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王岭山、各系部教师代表、教学管理中心、学生管理中心部分本科生辅导员参加了会议,会议由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宋国栓主持。
首先,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王岭山从美术学院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基本情况、考核评价办法、特色做法等方面作了详细汇报,结合对师生调研访谈后的相关反馈,分析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本科生全程导师制下一阶段的实施提出了改进建议。
在教师代表交流环节,上海大学教务部挂职副部长、美院设计系副主任程雪松认为这是一种陪伴式的教学方式,程老师为所带本科生创造学习交流机会、推荐优质展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科竞赛,主动联络学生,并从生活的细微处关怀学生,建议结合美院校区分布特征,打破专业壁垒匹配师生,通过项目牵引、事件牵引促进师生面对面交流。版画系主任桑茂林基于本科生的求知欲注重专业基本功训练,在方法上指导学生做好学习笔记和对作品的记录,并挖掘资源鼓励学生联合开办展览,在实践中促进学生专业能力的成长。
在场的系部教师代表们、教学管理中心主任、辅导员代表们也纷纷发表心得思考:设计系常务副主任董春欣认为应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开展这项工作,不仅从专业的角度给学生答疑解惑,还应在学生生涯规划、人生目标设定的过程中分享导师的专业知识、社会经验及社会资源。史论系党支部书记张长虹认为这项制度对于教学相长有着重要意义,教师对待全程导师制的态度决定了这项制度的效果与评价,建议及时做好该项制度的评价,避免制度的叠床架屋。国画系副主任贺戈萧建议做好本科生全程导师和班导师的角色分工,明确自身责任。国画系党支部书记、常务副主任毛冬华认为教师应发挥榜样作用,用教师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建筑系主任刘勇同时还担任了社区学院本科生的全程导师,建筑系的特色做法是导师组形成小组协同合作,拓展了学生的信息量和知识面。青联会美院分会会长、油画系青年教师唐天衣发现不同年级学生对与全程导师的交流频次、内容需求有所不同,需要导师们针对不同年级制定不同的培养指导方案。实验中心副主任金晖分享了起源自英国的导师制的特色做法。版画系副主任孙灵通过参与此次会议对于全程导师有了更深的理解,受到鼓舞,也将积极参与到全程导师队伍中来。教学管理中心主任刘雪梅认为师生双向选择是良性循环的开端,在复合型人才培养路径下,可尝试打破专业壁垒去选择全程导师。辅导员代表们则比较一致认同自身在全程导师制过程中的桥梁、纽带作用,通过对学生细致入微的了解、通过与全程导师的沟通、通过各方面平台的搭建,促进全方位育人的实现。党委副书记宋国栓提到育人不仅是专业知识传授,还应解决学生全面发展的问题,这需要本科生导师和辅导员队伍配合,构建新型教师工作关系,加强学工队伍和教学队伍的协作沟通交流,促进学生的课内外联动。
听了老师们的分享与交流,同为全程导师的学工办主任、武装部部长孟祥栋老师说,每位老师都是宝藏,等待学生来挖掘,担任全程导师也对教师各方面能力提出新的挑战,学校层面将做好学院工作的支持,将细化师生双向选择的过程,通过树立典型、评优评先等方式促进全程导师制工作的交流与进步。
教师工作部副部长孙琦琰老师介绍了全校开展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大致情况,并充分肯定了美院对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高度重视,并用“够重视、有优势、不容易”总结了美院工作的特点。2021年是本科生全程导师制落地见效的一年:需要学院在一院一策的基础上有特色、有策略的落实、落细该项制度;聚焦探索艺术类学科本科生全程导师制有效开展,美术学院当仁不让;同时强调了辅导员是全程导师制不可或缺的环节,辅导员天然就是学生的人生导师;教师工作部将搭建导师交流、表彰平台,加强教师间经验交流,树立标杆学院、标杆导师典型。
最后,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陈静作会议总结,她提到,本科生全程导师制是坚持以立德树人为中心环节、推进三全育人的重要举措,围绕学校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工作要求,美术学院在工作推进过程中将结合学科特色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优化师生双向选择路径、重视学生与老师的感受,鼓励学生从课堂、从网络走出来与全程导师面对面交流。美术学院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学校相关部处的指导,同时也离不开老师们的倾情参与与付出,老师们“不为困难找借口,只为成功想办法”的持之以恒的教学态度与钻研精神在这百花盛开之际为学院一流本科人才培养绘制出的美好画卷,期待在收获的季节结出丰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