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华大学建校110周年校庆日即将来临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清华大学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指出,美术、艺术、科学、技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要发挥美术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更多美术元素、艺术元素应用到城乡规划建设中,增强城乡审美韵味、文化品位,把美术成果更好服务于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需求。要增强文化自信,以美为媒,加强国际文化交流。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在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师生中引起强烈反响。
陈静(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党委书记):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清华大学时指出,“美术、艺术、科学、技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要发挥美术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美术成果更好服务于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需求”为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办学指明了方向。学院坚决贯彻总书记的要求,依托上海城市和综合性大学优势,充分发挥办学特色,抓住吴淞院区建设契机,坚持以美育人的使命融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坚持服务于人民群众,构建国际都市艺术中国坐标,努力建设与上海城市相匹配的一流美术学院。
曾成钢(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院长):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清华大学,我有幸亲临现场聆听学习。总书记提出“美术、艺术、科学、技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总书记讲“要以美为媒,增强文化自信”,在建党100年之际,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全社会都迎来了历史发展的关键转折。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使命,总书记的这番讲话给美术学科的发展指明了新方向,把美术学科的作用提升到了新高度,更是给广大美术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目标和新任务。总书记的讲话具体而明确:“要发挥美术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把美术应用到城乡规划建设中,更好地服务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需求。”这也给上海美术学院的发展明确了任务,在建设世界一流美术学院的使命中,在构建国际都市艺术中国坐标的过程中,我们要擎起“新海派”旗帜,为艺术、为生活、为城市、为深美中国贡献能量、创造激情!
李谦升(数码系常务副主任):数字媒体艺术这个专业,是交叉学科专业。我在教学和工作中,越来越感到两者交融的重要性。过去,科技人才对美的感触、需求比较少,而学艺术的孩子对科技不够敏感,但如今,要做好创新设计、学科交叉,就越发迫切地需要培养有艺术眼光又对科技敏锐的综合性人才。我们也更需要从小进行潜移默化,打破学科界限的培养,更早地将美术、艺术、科学、技术融会贯通,发挥更大的聚合作用。
孙玉兰(辅导员、学生管理中心主任):习总书记此次清华之行,首站来到美术学院,再次凸显了总书记对美育的高度重视。从全国教育大会上总书记提出的“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到在清华美院提出的“要增强文化自信,以美为媒,加强国际文化交流”,这是党中央对美育育人、国际文化交流的高要求,也是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作为美院教师,有责任将党和人民的期许落实到工作中,在校园美育传播和社会美育服务中发挥所长,和学生一起成长、共同进步。
达天予(2017级设计系本科生):美育,永远不仅仅是技能的学习、传承和创新,甚至也不仅仅是科技与美术的结合,重要的用什么育,育什么。必须要有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样的关切与体察,并将其融入到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蕴育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这是美术教育之道,亦是美术教育之路。这样的美术人才和美术作品才能产生永恒的力量,时代的力量,抚慰人类心灵的力量。作为新一代的美术人,要忠诚于党,忠诚于国家,才能参同这个时代,融入这个时代,汲取时代发展的磅礴力量,透过我们这个生命个体释放出爱和美频率,服务于当代,服务于社会,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
杨沂川(2019级雕塑系本科生)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时提到我们要发挥美术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增加人民的审美韵味与文化品味,将美术成果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需求。我作为一名美院学生感到非常的激动与自豪。美术学院给我们提供了广大的平台,与众多艺术家老师们接触学习,我们学习的不仅是手上的技术,而更是他们背后的精神力量。我自己也投身于基础美术教育之中,我想做的是能让更多的人热爱美术。作为一名美术老师,我认为美术教育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能调动他们在美术方面的热情与创新精神。希望我们青年一代,担当民族复兴的时代新人能保持热情,用我们的信念带动更多人热爱美术,在美好的未来为祖国绽放绚丽之光。
李梦竹(2019级硕士研究生):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参观了美术学院校庆特别展,并指出要把美术成果更好服务于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需求。作为美术学国画专业的研究生,我深受鼓舞。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上,我将奋发图强,接起传递美育精神的接力棒,将铸魂育人融入到水墨之中,真正做到学而为用,学有所用。未来,我将不断学习创新,提升专业能力,更加积极主动地将专业学习与服务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相结合,为美术事业添砖加瓦,为文化自信凝聚力量。
茅卓琪(2020级硕士研究生):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要心怀“国之大者”,激励青年学子要把握大势,敢于担当,善于作为,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同为美院学子的上美人,在未来学习中我将牢记总书记寄托,把美术成果更好服务于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需求,做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肩负历史使命,坚定前进信心,让青春在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为人类的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上大学子多努力,为国全力献青春!
余沁(2019级博士研究生):21世纪的美术是与科学、技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一门重要学科。党中央多次强调文化自信,第一步便是让人民群众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而这正是每一位美术类专业学生义不容辞承担的社会使命。无论是通过自身所学服务于社区群众,还是有所机缘扎根城乡规划建设,更甚者通过艺术将中国传统文化更广地传播出去,这都是每一位学子在不断拼搏的科研路上必须牢记的初心。所谓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全面提高自己专业素养的同时不忘初心,将之毫无保留回馈社会,才不负习总书记的嘱托和国家培养,切实为国为民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郭海鹏(2020级博士研究生):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清华大学时强调了美术教育的重要性。本人在刚刚结束的第四届《装饰》学术年会研究生论坛中,以“公共艺术的在地性思考”为题,案例分享《人民英雄纪念碑》《黄河母亲》《石节子美术馆》《北京记忆》等,这些新中国优秀的公共艺术诠释了美术、艺术、科学、技术的“在地性”。是“美术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地显现,是“把更多美术元素、艺术元素应用到城乡规划建设中”的具体例证,是“文化自信”的中国声音,是“以美为媒,加强国际文化交流”的在地性大美术符号。作为新时代上海美术学院的博士学生党员,我将固牢中国学术根基,弘扬“红色上大”精神,创新“海派艺术”发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有品位的当代青年学者,积极投身中国文化的国际交流。(组稿:牛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