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11日上午,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陈静、副院长李超教授、史论系主任张长虹教授、副主任郭亮教授、秦瑞丽副教授,及上海美院师生20余人,会同参与研讨会的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6人等,共聚松江程十发艺术馆,参加“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美术学一流专业建设教学实践基地挂牌暨馆系共建仪式”,会议于上午十点正式开始。
程十发艺术馆馆长陆晓群主持仪式,恰逢程十发先生的百年诞辰,陆女士回顾了程十发艺术馆的近年系列艺术展,对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的合作交流工作表示感谢。
松江区政协副主席、松江区文旅局长金冬云先生致辞。他指出程十发就是松江新城的文化IP,市委市政府这次把文化建设作为重要的城市建设内涵来抓,市委提出要建设海派文化,红色文化,江南文化。松江也将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建设科创、人文、生态的现代化型松江,要将文化建设,作为松江这座新城的三维卓越价值取向之一,并提出“上海之根,人文松江”的概念。
上海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陈静老师介绍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美术学专业为国家的一流专业、A类学科,上海地区是“新兴艺术策源地”,我们对上海大学上海美院与松江的文化联动表示期待。
上海美术学院副院长李超教授致辞指出,上海大学所肩负的责任与义务,即理应在城市文脉的传承方面,提出来推动整个美术学专业建设的一种主导的学术思想,不仅如此,还需强调美术学专业的经典传承性,同时也要强调学术创造性,更要在新形势学科发展当中,强调社会服务性。做到知行合一,践行“为人民,为艺术,为生活,为城市”的使命。
金冬云局长、李超副院长共同为上大美院美术学一流专业建设教学实践基地揭牌。

图1.陆晓群馆长、李超副院长、金冬云局长与陈静书记在美术学一流专业教学实践基地揭牌仪式上
在揭牌仪式之后,上海大学美院史论系主任张长虹教授,与程十发艺术馆执行馆长陆晓群女士,共同签署支部共建与教学共建的协议。

图2程十发艺术馆执行馆长陆晓群女士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史论系主任张长虹教授签订合作协议
在全体参会人员合影留念结束之后,为加强
学术交流,张长虹教授应邀在程十发艺术馆举办学术讲座。主题为“明代江南送别图与别号图的图式与意涵研究”,张长虹教授就 “送别”这一意象,以古代诗词为切入点,从送别图引入别号图,还原了明代文人以别号寄情人生志趣的心理,由此总结出明代中后期江南文化图景中所蕴含的隐逸文化的成分。

图3.与会代表合影
下午的工作内容是“城市文脉与美术学专业发展”的美术学专业建设发展研讨会。首先由美术学专业负责人李超教授介绍美术学专业建设情况,李超教授回顾上海美术学院的历史沿革和专业定位,并提出了今后建设的五个要点:包括建设滕固美术馆;结合古代美术史、近现代美术史的教学,建立关键专业课程群的建构;从江南到上海,重点把课程从课堂学院移动到社会,从菜单式教学推进到厨房式教学;支撑美术学学科建设,打造国家精品课程等。他指出,未来的学科前进方向应当倡导创新之路,扎根在已有的资源和实力基础上,提出一个产学研一体化的培养体系,并要依据海派历史文脉,应对社会的需求,提前实现教学转型的问题。

图4.李超教授介绍美术学一流专业建设情况
受邀参会的南京艺术学院顾平教授线上发言,就上海大学的美术学专业建设问题,他提出了三个问题:首先,美术学如何服务于社会,做好自身的相关建设;其次,应当将史与论相结合,融贯在课程实质当中;再次,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创作的了解与体验,应该在课程体系当中体现出来。

图5.线上代表发言
张长虹教授就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情况进行了具体的介绍。他以承担的《文献精读》课程为例,指出其目的在于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和运用古代文献的能力。课程以《无声诗史》一书为本,从文献阅读、图像解读到博物馆参观,采取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授课,有助于学生转换从精读到研究的深入学习过程。
而在西方美术史的领域,郭亮教授采取了全英文的授课方式,郭亮教授介绍,全英文课程主要选择世界美术史为内容,以英文的形式推进学生对专业的理解。撰写教材为《视觉的力量:西方科学与艺术六讲》,从艺术的发展过程中,重新梳理艺术和科学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更为细致地了解,视觉艺术在表现过程中是如何与科学结合在一起的。
中国美术学院杨振宇教授线上发言,提到学科未来发展,一定要在专业建构当中有所顾及。他认为上海美术学院美术学专业,能够将城市文化和艺术教育结合在一起,有自己的特色。线上发言的中央美术学院曹庆晖教授就教学大纲的编写,提到了“四个逻辑”的概念,首先是秉持学术态度谦虚的逻辑思维,其次是年表逻辑、文献选编、意识图谱等方面。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周朝晖教授则提到了美术学的定位问题。他以上海师范大学的教学为例,指出教学须从学院的原有特色和优势方面入手,以求得其持续性发展。
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彭莱教授,就上海的地域优势,提出如何利用上海都市文脉融入教学的见解。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3位老师分别发言,汪涤副教授从师范类大学的角度出发,介绍了师范类院校美术学专业的学科现状,提出可以开设一些针对鉴赏批评的课程,以促进师范和史论专业之间的互动。施錡教授则就课程现状以及课程建设的主要目标,和教材的建设,结合自己授课实践介绍了该校的教学方式。朱浒副教授提出近年来学界对佛教美术的研究,希望未来对丝绸之路美术这一课题进行多方位研究。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陈研副教授提到了自己与松江的渊源,并就城市文脉的认知,提到了学科信仰问题,认为学术应当秉持赤子之心。上海美术学院秦瑞丽副教授则就自己所授《近现代美术资源保护与转化》汇报了课程建设情况,教学过程中,秦老师采用分区域探讨不同地区的近现代美术资源情况。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尝试采用新媒体、新视角做美术资源的探讨。
上海美术学院副院长李超教授就美术学专业建设发展会议进行了总结陈词,他认为学科现在面临学科和专业同步发展,双肩挑的问题。而最核心的学理问题,就是三位一体的体系化建构思路,李超教授指出,每位老师都要面对学校建设发展使命和具体实施的语境、办法,制定好工作方案。
虽然天气寒冷,代表们却热情高涨,畅所欲言,共同为美术学专业发展献计献策。随着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美术学一流专业建设教学实践基地正式挂牌,馆系共建活动的开展,“城市文脉与美术学专业发展”的美术学专业建设发展研讨会的落幕,预示着上海美术学院美术学一流专业建设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相信本次盛会,必将有助于上海美术学院美术学一流专业规划凝聚更清晰的建设方向,也将推动美术学一流专业的建设工作,进一步走向深入。
撰稿:文依依
供稿:上海美术学院史论系
2021年12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