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我院师生助力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闵行院区“医艺融合”美育实践

创建时间:  2022/04/05  汤蕾   浏览次数:   返回

近期由谢璞副教授领衔,历时近五个月的辛勤劳作,与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合作(简称精卫中心),在精卫中心闵行院区儿少科的美育环境文化建设、艺术疗愈环境设计课题探索、精卫中心儿童青少年弱势群体的综合治疗合作模式等方面,探索出新的疗愈途径,完成了新的教学实践成果。

由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设计系谢璞副教授、蓝星副教授、机自学院秦川、上海电影学院王敏等老师组成的“一行公益”(源于校级创新工作室“一行文创”设计工作室)团队与精卫中心闵行院区院长、医务科、儿少科室、设备科、后勤部、基建办、信息科等科室精诚合作,克服疫情管控带来的各种困难,顺利完成了精神卫生中心闵行院区儿少科住院病房L1楼的室内外环境更新、改造设计施工的专家咨询工作,以及室内软装、绘画与户外《疗愈花园》涂鸦墙等环境设计的公益项目,受到了医疗界专家的肯定,院方医护人员的高度赞扬,住院就医群众的喜爱,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193AF

儿少科白衣天使点赞《疗愈花园》涂鸦墙

本次创作实践是上海美术学院设计系践行科教融合与产教融合的成果之一。以艺术语言推动精神卫生中心环境更新,以儿少科环境美化工程促进接受治疗者感知艺术、体验审美,从而使入院的儿童青少年,不仅在住院疗愈期间接受专业的治疗和兼顾课程的学习,而且在兼备培育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提升创新、创意、创造性思维能力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团队设计实践以学院2022年毕业设计课题“新海派·为城市”为契机;选题关注社会热点和民生问题,与时代同行、与艺术共振;推进和深化新海派设计的实践理念,强调与工程实际和科研项目结合;切实考虑社会发展和行业需求,兼顾艺术性、工程性、创新性、高阶性和一定的挑战性。团队以“美育跨界、艺医融合、艺术疗愈”为理念,尝试从环境审美之动态性、可变性、疗愈性、多属性的美育视角,助力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研究,探索、思考综合塑造多元审美环境体验设计的人才培养新理念、新路径与新方法。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始建于1935年,前身为专门以精神病人为服务对象的上海普慈疗养院,院址位于上海市西南郊区(现闵行区),由慈善家陆伯鸿、朱志尧等集资建设,属于“当时远东最大、设备最完善的精神科专科医院之一”。曾为保障上海社会安宁、维护社会秩序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历经87年风雨,如今精卫中心已成为上海市三级甲等精神卫生专科医院,担负着全市精神卫生的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康复、心理咨询、治疗和对外学术交流等任务,是全国规模最大、业务种类最全、领衔学科最多的精神卫生机构。下属儿童青少年精神科为满足近年猛增的社会需求,将于2022年4月中旬位于闵行院区内的独立儿少科住院病区L1投入正式运营。

我国中小学生群体中有高达24%左右的儿童青少年都存在某种程度的情绪和心理问题,抑郁症也正在成为学校标准体检的一个规定项目。此次跨学科设计团队成员,立足各自的专业特色,开展儿童青少年精神卫生临床医学治疗与艺术疗愈的深度融合试点,进行跨领域的艺术设计研究与探索实践。团队通过对市精卫中心儿少科L1病房的室内外环境改造更新设计咨询和部分设计公益项目的推进,围绕“病患友好、促进发展”为核心,与一线医护专家进行充分沟通、学习、交流,制定出TOGETHER(病患、家属、医护)、HOPE(满怀希望)、DEVELOPING(立足长远发展)、AUROMAIC(获得自愈的能力)设计发展理念。在辅助“环境与发育”、情绪调节、改善人际关系效能疗愈等方面,通过以环境设计更新为媒介,借助环境软装设计中插绘场景描绘,与病房“去病化”理念相结合的陈设设计,优化室内外有温度的空间体验,助力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儿少科综合治疗的实施与软硬件环境的改善升级。探索环境设计在“医艺融合,跨学科优势互补”的社会设计实践项目与理论研究方法与实现路径,积极回应与时俱进细分市场的发展需求和专业实践课程内涵建设。

16EE2

“一行公益”与市精卫中心闵院区领导和医疗专家学习沟通会1

“一行公益”与市精卫中心闵院区领导和医疗专家沟通会2

“上海市巾帼建功标兵”儿少科程文红主任介绍项目布局

项目交流“师生同行”研讨会

儿少科医疗团队在《疗愈花园》涂鸦前合影留念

《疗愈花园》设计稿(草图)

户外涂鸦墙《疗愈花园》施工完成现场

上一条:上美“长城”——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教师抗疫作品展

下一条:我院本科生主题团课荣获2021年上海学校共青团主题微团课大赛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