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章莉莉、教授、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
非遗传承与创新设计、地铁空间设计、公共艺术设计
学术兼职:
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词审定委员会副秘书长
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工艺美术委员会主任
上海创意设计工作者协会创意手工委员会主任
上海美术家协会艺术设计艺委会副主任
上海市包装技术协会设计委员会设计专委会副主任
上海市非遗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
学术成果:
从事非遗传承与创新设计实践及研究,积极推进非遗融入现代生活,孵化百余项非遗跨界设计项目。负责上海大学承办的文旅部、教育部、人社部“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负责文旅部非遗司设立的两个国家级传统工艺工作站。推进上海对口援建青海果洛、新疆喀什等中西部地区的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工作。负责上海市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工作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评估工作(2019-2022)。
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颁发的“2018全国非遗保护工作先进个人”称号和“2020优秀专家”称号;获光明日报和光明网颁发的“2018非遗年度人物”提名;获2019中国传统工艺振兴“非遗活力致敬人物”称号;中共上海市教育卫生委员会“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21)、上海市教育系统“三八红旗手”称号(2025)。指导学生获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红色专项“国赛一等奖”(2021)、获“全国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高校美育改革创新优秀案例一等奖”(2021)等。
主持国家艺术基金传播交流推广项目《江南客厅——长三角传统工艺生活美学设计展》、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上海市重大文艺创作资助项目《造物十二时辰——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活美学展》等。主持文化和旅游部部级研究课题《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分类方法研究》、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课题《非遗与老字号跨界创新设计——上海特色精准扶贫模式研究》、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专项委托项目6项等。
出版专著《上海非遗文创设计研究》《地铁空间设计》。出版编著《上下求索:2015—2020上海大学非遗研培纪实》《地方重塑——首届国际公共艺术研究员会议文集》《大师艺术教育经典:陈汉民》《大师艺术教育经典:袁运甫》。出版教材《公共导向设计》《爱上中国美——二十四节气非遗美育手工课》《视觉符号设计》等8本。
发表论文《国潮背景下的非遗传承与创新设计》《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生态建设》《非遗手工艺的活态传承和文化创新》《地铁公共艺术的时空观》等30余篇。发表媒体文章《“研培计划”让非遗从历史走进当下》光明日报、《非遗手工艺重回当代、重回生活》文汇报等20余篇。联合中国旅游报社文旅产业指数实验室、淘天集团研究中心,发布研究成果《2023非物质文化遗产电商消费报告》。
2015年至今聚焦非遗文创设计研发,通过组织非遗传承人与设计师跨界合作的方式,孵化五百余件非遗高定作品和非遗文创产品。建立非遗与品牌联动机制,策划遵义藤编与凤凰自行车(2019)、格萨尔英雄史诗与英雄钢笔(2020)、荣昌夏布与华硕电脑(2021)、德化白瓷与佰草集(2025)等非遗跨界品牌项目,为星巴克、古驰、淘天、回力等品牌提供策划咨询,策划“马利中国传统色”产品研发项目(2023-)。
策展项目:
中国非遗博览会“非遗助力精准扶贫展”(2020文旅部)、中国传统工艺邀请展“人民非遗展”(2021文旅部)、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优秀成果(上海高校专题)展“上海大学展区”(2018文旅部)、文化部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学员作品展(2017文旅部)、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遇见上海:非遗和老字号展”(负责非遗项目策展)(2019)、“风从海上来”中国非遗传承与现代设计展(2019丹麦国家历史博物馆)、“繁花似锦”非遗当代设计展(2019)、上海设计周“PACC非遗跨界设计”展区(2016-2019)]、2023世界设计之都大会“新海派客厅”展区等。联合主持七届上海国际手造博览会(2015-2021)。
代表性作品:
公共艺术作品《百鸟林》《竹编万花筒》《海上丝路》等。
联系邮箱:
lili7908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