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讲座

史论系举办拉斐尔前派画作研究的学术讲座

创建时间:  2025/04/30  史论系   浏览次数:   返回

伴随着四月未尽的春意,循着春天最后一抹浅绿,2025年4月28日下午14:00-16:00,在上海大学宝山校区上海美术学院史论系318室,荷兰莱顿大学西方艺术史博士、畅销书作家、独立策展人祺四老师,为美院师生带来了题为《花语崛起:拉斐尔前派画作中的花草》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史论系主任张长虹教授主持,出席讲座的有史论系乐丽君老师、设计系陆丹丹老师、国画系翁颖涛老师,多位博硕士研究生和部分本科生,共20余人。讲座内容聚焦了拉斐尔前派作品中的各类植物花草,以及背后涵义的延伸在作品中的重要性。通过丰富的案例分析,祺四老师揭示了花草在作品中的叙事功能与情感表达。其新颖的视角和轻松的语言,为在座的师生提供了一场跨越艺术与文化的思想盛宴。

图1:张长虹教授主持讲座

祺四老师的讲座,首先从英国维多利亚时代保守的社会风向和沉重的情感压抑为背景切入,溯源了花语作为“视觉密码”的历史动因。并结合具体的案例,详细解析了各类花草的文化隐喻,以拉斐尔前派代表人物米莱斯的《奥菲丽娅》、罗塞蒂的《白日梦》等作品为例,铃兰象征“幸福的回归”,水仙花暗示“单相思”,而红色罂粟则暗喻“永恒长眠”。多重花语的叠加,既阐释了画中人物的命运与情感状况,又构建了画作的内核,以此窥探画家如何通过对花草的布局和花语符号密码传递出的隐秘情感。揭示了花草的花语在绘画中的多重功能,不仅是美学装饰,更是画家传递信息、表达感情的重要媒介。在讲座的最后,祺四老师强调艺术史研究需结合符号学、社会学等多重视角,方能解码作品中的隐秘叙事。

图2:祺四老师在讲座中

本次讲座不仅加深了师生们对19世纪英国绘画的理解,也启发了大家对艺术创作中隐喻表达的关注。讲座主持人张长虹教授总结说,祺四老师的研究,为我们解读西方绘画提供了“以物观史”的新路径,尤其在图像细节与社会语境的关联性分析上具有启发性。问答环节中,师生围绕“花语体系的现代转化”、“中西方植物的象征性差异”等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进一步深化了讲座主题。

图3:祺四老师在讲座中



上一条:新时代的城市更新——从概念到实践

下一条:当代陶艺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