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讲座

反刍的图景——第三只眼睛

创建时间:  2021/12/07  郑兴兰   浏览次数:   返回

报告人简介:

胡介鸣,生活工作于上海,从事新媒体、影像装置、摄影艺术作品创作并参与展览。主要展览有:01010技术时代的艺术(旧金山现代与书博物馆2001);生活在此时(汉堡火车站美术馆2001);首届广州当代艺术三年展重新解读中国实验艺术十年1990-2000(广东美术馆2002);在过去和将来之间:中国新摄影和录像(国际摄影中心纽约2004);影像生存第五届上海双年展(上海美术馆2004);重新发电第九届上海双年展(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2012);齐物等观国际新媒体艺术三年展(中国美术馆北京2014);十三:今日中国影像(P.S.1当代艺术中心纽约2006);中国当代 (Boijmans Van Beumingen)博物馆鹿特丹2006);2006ISEA(圣·何塞2006);DEAF07荷兰电子艺术展(V2鹿特丹 2007);2016釜山双年展(釜山韩国2016);移动中的艺术:100件媒体艺术名作(ZKM媒体艺术博物馆卡尔斯鲁厄德国2018);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北京民生美术馆2018);共时胡介鸣个展(香格纳画廊北京2016);根茎(今日美术馆 北京2018);共时(坪山美术馆深圳2019);观念形式和日常化第三届深圳当代艺术双年展(设计互联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深圳2019);14天胡介鸣个展(外交公寓12号空间北京2020)等等。

活动简介:

感知是我们获取和认识信息基本方式。

在观看作品时我们通常会被问到“这件作品表达的什么?好在哪里?”,通常我们也会作这样的回答:艺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我们的感知器官,除了眼、耳、鼻、舌、身这物理性的五感之外,还有一个非物理性“意感“存在,这个“意感”仿佛一只特殊的第三只眼睛,它同样可以明白无误地接受到信息。第三只眼睛更多的是指在人的潜能方面的一种存在,它更像在感受合力的作用下产生的一种心像层面体悟的非物理性器官。

在创作和审美过程中需要将审美对象反复咀嚼品味,在这个过程中第三只眼睛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如何在方法论上运用第三只眼睛的功能对提高我们艺术创作和欣赏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上一条:批评与策展

下一条:关于环境设计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