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讲座

传统工艺文化与工匠精神传承

创建时间:  2023/04/10  郑兴兰   浏览次数:   返回

报告人简介:

夏燕靖,文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人文社科特聘教授,南京艺术学院艺术研究院教授、博导。主要学术兼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八届学科评议组(艺术学理论)成员、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审议委员会专家组成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论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艺术史专业委员会会长。承担主要科研项目有:国家社科重大专项《大百科全书/艺术教育》卷、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一般项目;国家社科外译项目、教育部重大课题专项、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社科基金项目、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教改课题重点项目等。主要研究方向:艺术史与艺术史学、艺术教育。

活动简介:

如今,我们所说的古代匠作之艺,在历史上曾被斥责为“奇技淫巧”(语出《书·泰誓下》)。可这种“奇技淫巧”,在我国古代社会的出现则形成较为突出的悖论,一方面是斥责乃至鄙视;另一方面又受到行业的尊重誉为“工巧之艺”,这就构成我们今天认识传统工艺文化与工匠精神的复杂性。以古代工匠阶层为例,工匠先师受人尊敬,甚至貌似成神的说法,如工匠从业者都要拜鲁班为“尊师”。可见,始于上古的工匠阶层并未被完全歧视。春秋战国百家之一的墨子,就是工匠先师的代表人物,古语曰“踔绝之能、良工巧匠、神工鬼斧”。然而,墨学衰败后,这样的精神受到了摧残。加之古代社会长期“重农抑商”,同时也“抑工”,特别是自春秋战国之后,视工造为“末作”,且逐步成为国政所奉行的基本策略,工匠地位从此受到冷落。然而,历代骚人墨客、文人雅士,但凡热衷于工造工艺者依然保持着与工匠们的倾力合作,精心从事各种造物之事,这使得匠作之业有着顽强的生命力,成为集“实用”与“审美”合一的极具价值的劳作,而成为巧作“艺术品”,荣登古代艺术的大雅之堂……

如今,“工匠精神”甫一问世,被国人所珍视和频频提及,这算是对古代工匠及工匠文化传承的致敬。然工匠之作,或曰“工匠精神”,其实质则多是埋头苦干,注重眼前活计,不苛求他人,有几分手艺做几分的活儿,“能工巧匠”应该是对他们不错的褒奖,最后的落脚点仍在“技艺”的精工追求,其本质也充满文化与精神,更高的要求便是持之以恒、精益求精;对于社会讲合作、守契约、重诚信、促和谐,分工合作、协作共赢、完美向上的社会风气。本讲座择选古代工艺文献与工匠之作的经典案例,给予详尽阐述:主要题域:

【专题一】《国语·齐语》中管子“四民分业分居论”乃是孕育工匠阶层的“提案”

【专题二】古代“匠户制度”是工匠群体赖以生存的制度保障

【专题三】“物勒工名”倒逼出来的精工之作构成“工匠精神”的初衷

【专题四】唯有匠心,方能不负传承之“心”重新审视我国传统手工艺的传承

上一条:Designing in Dialogue: International Architecture & Local Identity

下一条:城市公共空间更新设计的国际视野与本土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