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律简介
1973年生于上海,1995年毕业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现任上海市政总院景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总院景观学科带头人,上海市绿化行业领军、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上海注册咨询专家 。多次获得境内外各大奖项:“上海炮台湾湿地森林公园”获2010IFLA亚太区第七届风景园林管理类杰出奖、“株洲市湘江风光带景观设计”获2012IFLA亚太区土地资源管理类杰出奖、2011年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获国际园艺生产者协会AIPH 大奖、金奖及花卉展示金奖,“长江岸线南京下关滨江段”项目获2017年度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奖一等奖等。
记者:了解到您原来的专业是艺术设计,是什么原因让您选择了现在从事的景观设计行业呢?
钟律:主要是工作需要,我毕业就选择了景观设计相关的工作。艺术设计对很多专业都有非常大的帮助作用,因为很多专业都需要一种表达,需要一个做艺术的人来帮他们一起呈现这种表达。比如做景观设计,有很多事情会关系到艺术的意境或者环境的表达。我是从这个角度入手,转型做了景观。
真正地做了景观设计之后,我发现光会表达是不够的,还需要在表达上加入思想架构。它是一个从艺术入手,结合所学的知识进行转化,最后把艺术作为审美。就是说艺术最终是起到审美的作用,它又会跟其它学科共同发展,成为自己在这个学科上独树一帜的一个工作方式。
记者:为什么会选择读上美呢?
钟律:我本身很喜欢画画,也擅长画画,所以选择了学美术,自然而然就进了上美。
记者:您曾提到了一个非常前沿的概念——“景感生态”,这具体是指什么?
钟律:景感生态是从自然要素、物理感知、心理感知、社会经济等方面出发,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研究土地利用规划、建设与管理。就是说,当我们的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生态与人的心理感知、生产生活、智慧方式需要结合起来,做到生态为人所用,为社会发展所用。
景感生态慢慢会转型成一个新时代的设计学科的趋向,所以我们更需要一个协同团队的设计。比如在我们的团队里面,有做景观、做艺术的,也有研究社会学,甚至社会心理的。因为我们提供的是一个综合性的城市基础设施的技术输出服务。
记者:以您的名字命名的“钟律劳模创新工作室”主要聚焦于旅游策划、美丽乡村建设、新城镇公共空间营造及旧城镇公共空间更新、生态河流整治等,是出于什么原因这样定位的呢?
钟律:因为我们国家现在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需要关注存量设计的时候。就是大批量的建设扩张已经到了一个时间点,现在是需要精细化的设计、服务以及人文关怀的时代。所以不管是新城镇也好,旧城镇也好,城与乡最后都会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所以慢慢地设计师会关注两方面的问题,在城市里面关注未更新,在乡村里面关注新时代乡村建设。
记者:那您是如何平衡这种新与旧之间的关系的?
钟律:其实新和旧之间是可以互相转换的,当下的新会变成旧,“旧”也不是简简单单就能定义的一个词。“旧”跟“新”其实是视角转换的问题,“旧”可以变“新”,“新”也可以变“旧”。像我关注的很多旧厂房,它们都是可以变成新的的。
所以这只是一个转换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以什么样的视角去关注这些新与旧之间的关联。我觉得艺术视角和艺术视角背后下的多专业共同协作,会把新与旧事物之间进行很好的转化。
记者:您和您整个团队的核心设计理念是什么?
钟律:我们团队的设计理念是忠于每个项目的唯一,因为设计最重要的是创造力。我们是提供设计服务的,那么让你做设计的业主,一般提出的要求都是非常高的,需要你专注专心。所以我们团队不断在寻求项目的唯一性,衷于每个项目的唯一性。
记者:那就您看来,上海目前的景观艺术怎么样?
钟律:我觉得上海的景观设计是很好的,走在前沿,简洁、大方、人性化,非常理性,而且它的设计不光只是设计,还关注于设计之后的管理、运营维护,体现了一个城市精致化的的整体系统管理。
记者:您获得这么多奖项,您觉得自己成功的要诀是什么?
钟律:我觉得越是大的项目,越不会仅仅是因为个人的所为。一定是个人与团队之间的默契合作,协同工作下的共同作品。如果从个人来说的话,对项目有一个很好的策划点是非常重要的,但也更需要把团队的各个专业的特质把它发挥到极致,组合到一个最佳状态,可能这样就会得到一个很好的社会回馈。
获奖作品本身它既是设计师的之间的最好的贯连,也是这个作品本身能够深入人心、能够真正意义地为公众而服务,因为我们最终是在做一个应用的艺术。
记者:您谈话中多次提及“协同”,您一定十分注重团队的合作?
钟律:协同是很重要的。因为艺术史很个性的,但是景观设计是一个应用型的艺术,所以需要跟多学科去融合。而且艺术本身也是一个开放型的学科。它跟不同的学科叠加,会形成一个新的标准、新的创意。
记者:您的工作室一直和美院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能谈一下相关的情况吗?
钟律:是和以我名字为命名的劳模工作室合作,也是刚刚披下来的工作室和美院雕塑系的地方重塑工作室联合研究。主要就是我把我们面向社会遇到的一些课题或者项目题材,拿过来跟学院进行分享,带动学生的思考。后期我们也会过来做一些技术指导、课程点评。比如像崇明城桥水厂改造、驿站设计、碧山乡村实践等项目,设想未来也会做一些学科工作营。
记者:老师参加美院的校友会后的感想是?
钟律:我觉得非常好,其实这个是我们的一个情感纽带。因为我们美术学院本身是一个多专业的学院,又历经了这么多年的风雨发展,留下了时代的烙印。我们的美院学生毕业之后走向社会,在各行各业也确实都有了他的立足之地。所以作为一个美术院校,怎么能够通过我们这些已经走向社会的校友进行横向之间不断地连通,和学院形成一个长效的社会与实践、学校与社会之间的机制。我觉得这个是构成我们共同的品牌的,很重要的方式。其实这个也就展示了上海的百年艺术教育所存在的真正意义,如何引领我们的这个城市的卓越的文化发展。
记者:有让您回忆起当时读书时的趣事,或者对您产生一定影响的人或事吗?
钟律:倒是没有回忆起什么趣事,那时候主要是以课程为导向,都在琢磨每个老师的想要的风格是什么。
有两个老师对我影响是比较大的,一个是任意老师,他以前教过我。他给我留下最深的印象就是一丝不苟,专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细节到对我们排版时字的大小都做一一要求,包括他自己的穿衣也是,他真的是一位非常的严谨师者,不管是对工作还是生活。
还有就是黄建平老师。他除了他的设计教学之外,还做了大量的理论的文献研究。他的著作《上海百年设计》,真的可以说是影响了我们这一代又一代的设计者。因为我们在这个学科里面确实需要去关注这些历史文献的记载,包括他从中帮我们梳理的一些艺术脉络。我觉得不管是从自己本身的专业,或者是从学科的作风来讲,这两位老师都是非常值得尊敬的。虽然他们已经故去了,但是我们应该对他们这样的传承,进行一个很好的激励。
记者:现在很多学生临近毕业,对选择就业还是读研摇摆不定,对此您有什么建议?
钟律:这个是双向的。很多大型企业,或者一些重要的社会平台,他对学历是有一定的要求的,必须是研究生及以上才可以,这个是面对社会现实需要进行一个选择。但是,如果真的是已经具备了相应的能力的话,因为我觉得艺术它绝对不是一个唯学历论的学科,艺术更重要的个人的审美观念,以及实践转化能力。如果在这个方面,有自我强大的理想,自我独特的工作方式,我觉得就可以直接走向社会,用社会的实践来检验自己。
我感觉这两条路,要看你的目标是什么,或者自己已经具备了一个什么样阶段的勇气,这两点是很重要的。
记者:最后,您作为美院首届校友理事会的成员,有对母校和广大校友想说的话吗?
钟律:我觉得我们大家应该用开放性的思维,去承担作为上海这样一个国际化大都市的美术院校的文化先锋引领作用,由一代又一代的美院人把这个使命传承下去。
(采访者:史论系学生 沈建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