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7月13日至7月26日,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各个设计专业的20位年轻学子跨越山海,奔赴“设计之都”米兰,在米兰理工大学的POLI. Design展开了一场为期14天的深度学术探索和研学之旅!

上海美术学院的学子们以“文化遗产与交互设计”为课题,在意大利丰沛的历史人文与艺术美学的滋养下, 在数字科技与未来的碰撞中,汲取灵感,拓宽视野,交出了一份充满创意与思考的暑期设计答卷!

一.学术讲座——由顶尖学者引领的“设计思维盛宴”,深度了解意大利文化遗产的当前进行时。
在米兰理工大学的课堂里,7位来自设计学院、博物馆学及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资深教授,为同学们量身定制了高强度的系列专业讲座课程: 从“意大利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到 “博物馆叙事与空间体验”;从 “交互设计在文化遗产活化中的应用” 到 “提升博物馆用户体验的数字艺术设计”; 教授们以庞贝古城数字复原项目、乌菲齐美术馆沉浸式导览、威尼斯双年展交互装置等经典案例切入,剖析科技如何让“古老的故事”焕发新生。 上美的同学们不仅在课堂中听讲,更在互动环节中与教授展开提问和讨论,探讨“东方美学”与“西方遗产”在数字语境下的融合可能。理论与思辨的火花,点燃了设计的热情!




二.在地课堂——跟随米理教授走进世界遗产现场,触摸“活”的设计史。
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在数字时代,虽然虚拟现实已经能让我们身临其境地体验从未踏足的场景;但是真实的现场经历却依然最为打动人心。本次上海美院的同学们在课程中最珍贵的体验,是在米兰理工大学Paola Cordera教授的带领下,深度探访了5个极具代表性的世界文化遗产遗址与意大利先锋设计理念的当代设计机构。在教授的指导下,课程以在地课堂的形式,在实景中授课,帮助学生理解“设计服务于文化”这一重要的设计理念。上美同学在为期2周的行程中,参观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证的,建于20世纪初期的工业遗址:奥利维蒂工厂博物馆和克里斯皮.阿达纺织业工人小镇,以及具有600年历史的米兰斯福尔扎城堡;同时也参观了代表意大利最顶尖设计标准的ADI设计博物馆和MEET数字文化中心。这些实地探访和现场教学课程不仅帮助上美学子了解了意大利不同时期文化的特征,同时也对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重要性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其中,上美学子在第一周参观的奥利维蒂打字机工厂博物馆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20世纪工业建筑群的一整座意大利城市伊维里亚(Ivrea),这座城市曾是意大利科技巨头奥利维蒂(Olivetti)的“乌托邦式工厂”的所在地,城市中的建筑细节和产品的设计理念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凸显了20世纪中期的意大利美学特征。同学们穿梭于极具未来感的混凝土建筑之间,聆听教授解析其“以人为本的工业设计哲学”,感受一个打字机品牌如何用设计改变社会,思考这些留存的文化遗产又将如何影响品牌和设计的未来。






在第二周的实地课程中,上美学子参观了位于米兰市中心的斯福尔扎城堡(Castello Sforzesco ),这座600年的古堡是文艺复兴的重要见证者。在教授的引导下,同学们不仅亲眼观察到了米开朗基罗生前最后一件雕塑《哀悼基督》的细节,更进一步思考和观察在本身具有厚重历史的展示场所,展示家具的变化,数字人文和现代交互是如何做到无缝切入;古堡的策展和设计又是如何在保护与创新间寻找平衡。



上美学子在ADI设计博物馆的现场课程让大家进入了意大利设计界的“奥斯卡”殿堂!ADI设计博物馆内陈列着历年荣膺“金圆规奖”的经典设计。同学们在灯具、家具、工业产品前驻足,从一把椅子的曲线中,读懂意大利设计对“形式追随情感”的极致追求。


同学们在米兰MEET数字文化中心 ——意大利首个专注于数字交互与媒体艺术的博物馆里,体验了光影交互装置、AI生成艺术、沉浸式剧场。这里不仅是展馆,更是未来体验设计的实验室,为同学们打开了艺术与科技“无界创作”的想象力。


三.交互设计工作坊——东方设计思维遇见西方文化遗产,在设计实践中碰撞出灵感火花
本次研学不仅包含讲座学习和实地探访,更是一次文化对话和设计实践的试验场。在为期2周的学习中,上海美术学院的学生们以不同专业的匹配分组方式,对米兰市的4个指定文化遗产所在地:艾玛努埃尔二世拱廊(Galleria Vittorio Emanuele II),围裙圣母教堂(The Madonna of the Apron)
,圣费德勒广场(Piazza San Fedele)与古斯塔拉花园(Guastalla Garden)。上美学子带来的声音意境、园林虚拟共享空间、金继非遗修复空间概念等设计理念,与意大利的理性美学及文化遗产保护逻辑产生奇妙共振,让教授们赞叹不已。




四.研学归来不是终点,而是起点
在14天的研学旅程中中,同学们用脚步丈量着米兰这座城市的历史厚度和人文底蕴,用设计思维拆解文化遗产再生的密码。他们带回来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份对设计使命的重新理解:“设计师不仅是创造美的人,更是文化的翻译者、体验的编织者、未来的提案者。”(+4组学生作品图)
参与这次研学课程的同学们也对这次的米兰理工大学的研学课程行程反馈了自己的感想:




“这几天在米兰理工夏令营的课程让我收获很多,不仅拓宽了视野,也加深了对文化与艺术之间关联的理解。通过参观博物馆和实际走访街区,我学会了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体会到了不同的学习方法,也更能体会艺术背后的社会与情感价值,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们对于批判性、平等性、以及对弱势群体的关注。课堂之外和教授的的交流也非常有意义,让我在轻松的氛围中不断吸收新的知识与灵感。这段经历对我今后的学习和创作都有很大启发。”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吴笑凡
为期两周的课程眨眼间过去,从一开始的不适应到最终的依依不舍。回到国内一周还是会常常想起米兰太阳洒在身上的温度。在那里的每份每秒像是活在了电影里。草地上晒太阳的人们,大教堂前弹唱的艺人,晚上九点的落日,每天都有的蓝调时刻,美好的罩着一层滤镜。回想起来这两周课程不仅自由同时也在一次次与教授的沟通中迸发出新的灵感。教授并没有给出固定课题,只要基于场地调研,我们想做什么就可以尝试。这种开放让我们可以用自己的方式与城市对话。我们小组选择了 Piazza San Fedele 作为场地,以 “Echo(回声)” 为主题,用 AR 技术制作了一张信息可视化的场地地图,让广场的历史、人文和自然产生回声。白天在广场观察人流与光影,夜晚再穿过黄昏的纳维利运河,我常觉得米兰本身就是一座会讲故事的城市。这两周让我体会到,设计不仅是表达,更是一种让城市记忆重新被看见的方式。短短两周,收获颇盛。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晋菲阳
这几天在米兰理工夏令营的课程让我收获很多,不仅拓宽了视野,也加深了对文化与艺术之间关联的理解。通过参观博物馆和实际走访街区,我学会了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体会到了不同的学习方法,也更能体会艺术背后的社会与情感价值,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们对于批判性、平等性、以及对弱势群体的关注。课堂之外和教授的的交流也非常有意义,让我在轻松的氛围中不断吸收新的知识与灵感。这段经历对我今后的学习和创作都有很大启发。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徐一可
我们期待,这份米兰之行的收获将在未来化作上美学子们笔下的方案、指尖的代码、空间的叙事,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设计中绽放新生!下一站,让世界看见中国设计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