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上海大学通识教育大课“美育中国”第四课“延安明灯——以人民为中心的美育理论与实践” 在上海美术学院418教室开讲。此次课程由蒋英副教授主讲,课前“美育中国”课程领衔教授李超老师高屋建瓴地介绍了本讲的授课立意。
此讲主要由“引言”“《讲话》”“延安文艺”“红色经典”“结论”五部分构成,从“毛主席和延安文艺工作者在1942年5月延安文艺座谈会开会期间的合影”导入课程,围绕“战争期间为什么召开文艺座谈会?”“文艺座谈会解决了什么问题?”“文艺座谈会效果怎样?”“座谈会有何深远影响?”等四个问题展开教学。
讲课现场
“引言”部分,从国内外政治军事形势变化导致的抗日统一战线分裂、延安文艺界的论争等方面,告诉同学们为什么党中央在内忧外患的战争时期召开文艺座谈会,引导他们思考文艺与政治的关系。
讲课现场
“《讲话》”部分,基于同学们的课前预习,老师从“延安文艺家思想改造”“延安文艺的创作指导”“中国共产党文艺政策”“马列文艺理论中国化”四个方面,分析座谈会解决的重要问题,引导同学们关注延安文艺家如何将个人艺术融入伟大的革命事业。
讲课现场
“延安文艺”部分,通过对延安时期文艺作品的赏析,向同学们传授文艺作品鉴赏的基本方法,引导他们注意艺术家思想改造带来的艺术风格变化,深刻体会延安文艺家是如何践行为人民而创作的《讲话》精神。
讲课现场
“红色经典”部分,从“普及与提高”“传承与发展”的角度,分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红色经典作品,引导同学们用所学的知识,尝试分析红色经典作品,感悟不同时期红色经典所蕴含的为人民而创作的《讲话》精神。
小结部分,蒋英老师分析《讲话》在近百年美育历程中的里程碑意义的同时,鼓励同学们找一找身边的“以人民为中心”的艺术作品,并建议他们思考,在和平年代,青年学子该如何投身“以人民为中心”的各项建设事业,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讲课现场
“美育中国”第四课充分利用“学习通”教学平台,通过课前上传补充阅读资料、布置思考题等方式,引导有兴趣的同学课前、课堂和课后的自主研学。此外,还通过参加文艺座谈会的名家访谈视频和经典美术、音乐、舞蹈作品的赏析,还原当年文艺工作者的心路历程、延安的文艺氛围以及名作诞生的经过与花絮,激发了学生对“美育中国”的学习兴趣,潜移默化中加强了同学们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观。
上海大学教务部副部长顾晓英教授、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陈静、副院长程雪松、史论系秦瑞丽、国画系史晨曦及设计系陆丹丹和孔荀等老师旁听了此次课程。
授课团队合影
课程结束后,多位同学在“学习通”讨论区留言表示,要“立志报国”“为人民服务,技法突破””。来自上海美术学院实验艺术专业方向的于王龙同学主动找到老师,表示想进一步了解不同时期的红色经典作品,研发青少年喜欢的相关视觉艺术作品,更有效地宣传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