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

以笔墨丹青抒写改革兴国的历程 ——“美育中国”第五课开讲

创建时间:  2023/10/07  郑兴兰   浏览次数:   返回

9 月 28 日,上海大学通识教育大课“美育中国”第五课“笔墨当随时代——中国画审美语言的传承与转型” 在上海美术学院 418 教室开讲。此次课程由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的毛冬华、史晨曦两位老师主讲。

课程首先以“美育何以兴国”为切入点,将讨论的语境带入到近现代历史变迁最跌宕的时期,突显图像对政策宣讲、文化传播、感化民众的重要作用;通过讲解中国画的三种风格类型,为同学们初步建立起中国画笔墨语言与风格变迁的意识;强调在“史”的轴线上锁定“兴国”的坐标。

在“笔墨之概念”与“笔墨之品赏”板块,以“笔墨等于零”的世纪争论引起同学们对笔墨的重视,进而关注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讨论。在授课过程中,通过多层次的师生对话来加强同学们的参与度,提升对笔墨的敏感度与品鉴能力,以浸润式的品藻与对话式的启发为“笔墨之革命”的讨论奠定基础。

在“笔墨之革命”板块,以十年为一个单元,展示艺术大师如何运用笔墨去紧贴时代、反映时代,探讨艺术形式与内容的互动关系。以1949年到1979年的历史时段为重点,讲述艺术家如何舍弃小我、励精奋进,以饱含深情的作品感化并带动民众投身到蓬勃的兴国大潮中;并对《流民图》《江山如此多娇》《矿工图》等经典作品进行详细解读,唤起同学们的家国情怀,并铭记不可磨灭的革命历史。

课间休息时,毛冬华老师展示了十几件家藏的珍贵作品,使同学们零距离感受大师的笔情墨韵。毛老师将审美与德操、个体与民族、理想与忧患相结合,大师笔墨所熔铸的是民族精神的丰碑,诠释了他们在家国沉浮之际如何勇于担当,以手中之画笔描绘心中之蓝图。

在“笔墨之个案”板块,毛老师结合近年来创作的系列作品,以上海建筑的变迁史为切入点,从艺术家的历史责任、生存体验、专业特长等角度,与同学们分享了如何以个体优势为基点,用思想精深、技艺精湛的作品去面向时代发展、彰显城市风华、服务百姓生活、歌颂人民风貌。

在整个课程进行中,同学们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对话,“底蕴丰厚、博大精深、隽永优雅、推陈出新、坚守底线、受益匪浅”是大家对本次课程的深刻感悟。陈同学表示“笔墨与创作内容的相辅相成、传承与创新,承载了艺术家的情感”;黄同学说“在笔墨等于零”的争论背后,是不同艺术理念的撞击,是更多的思考与抉择;值得注意的是,那些辉映着睿智与风趣的真知灼见均由理工科背景的同学所提出,体现了课程设置在美育培养与学科交叉的双效共振。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副院长程雪松、史论系副主任秦瑞丽及设计系陆丹丹等老师旁听了此次课程。在课程即将结束时,与会领导为积极参与互动并提出高质量问题的同学颁发了由毛老师精心准备的纪念品,最后围绕展品及课程难点与同学们进行了长时间的讨论与答疑。

上一条:民族的血液—中国现当代油画的本土化审美语言 ——“美育中国”第六课开讲

下一条:上海美术学院召开2023-2024学年秋季学期听课专项工作反馈暨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