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上海大学通识教育思政大课“美育中国”第七课“大美之艺与传世之作——塑造国家艺术形象的审美工程”在上海美术学院418教室开讲。此次课程由国家教委艺术教育指导委员会美术学委员、2021年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蒋铁骊教授主讲。
“美育中国”课程领衔教授李超老师作开场白,认为雕塑是文化和思想的物化载体,其可以培育审美能力,提高人文素质,树立崇高理想。
蒋铁骊教授从“古代雕塑之民族精神象征”说起,以原始雕刻实例引证雕塑自产生之初便留存人类历史进程与记忆,突显雕塑艺术表达特定文化价值,传承民族文化遗产,强化民族精神记忆,肩负国家形象表达。
在“纪念性雕塑之国家意志建构”部分,雕塑的纪念碑性,将同学们的视线指引到了国家记忆和国家意志。与作品对话,讲述雕塑艺术的故事,品鉴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雕塑语言,沉浸式体验雕塑从“国家意志建构”逐渐转向介入“国家形象塑造”的过程。
塑造国家艺术形象,讲述新中国雕塑的国家工程。在“新中国雕塑之国家形象塑造”与“新时代雕塑之国家审美工程”部分,蒋铁骊教授围绕国家重大雕塑创作工程,基于雕塑如何强化历史记忆、弘扬民族精神、塑造国家形象。解读1949年以来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毛主席纪念堂雕塑、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建党100周年主题雕塑”等国家主题的经典传世之作。纪念“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表现共产党员历次“伟大斗争”的攻坚精神,表现共产党人建设“伟大工程”的信仰力量,表现人民大众推进“伟大事业”的伟业丰碑,表现全国人民实现“伟大梦想”的追梦激情,表达人民对美好生活、伟大复兴的向往。反映国家历史观、文化观和价值观。
在“我的雕塑实践与探索”部分,蒋老师结合近年来创作的主题雕塑,展示了十几件熔铸“上海精神”的珍贵作品。围绕上海一大会址纪念馆主题雕塑《历史选择 伟大起点》、上海机器工会成立百年纪念雕塑《新生的力量》、中共中央秘书处机关旧址主题雕塑《忠诚与奉献》、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主题雕塑《五卅运动》、上海证券交易所金融广场标志性雕塑《气贯长虹》、上海多伦路文化街上的《瞿秋白》雕塑和《国之瑰宝——宋庆龄》等作品。以红色文化记忆在雕塑里的具象为切入点,从艺术家的历史担当、艺术体验为视角,与同学们分享了那些影响过上海历史和精神气质的先驱奋斗者。鼓励当代大学生从个体与集体出发,探索艺术与科技融合,用具有中国学派的成果去面向时代文化、服务社会发展、彰显城市精神、塑造中国形象、有为人民艺术、表现中国记忆。
整个课程中,同学们能够积极响应勇于分享。值得注意的是,在课程结束后,有数字媒体专业的同学仍然追着蒋老师探讨有关雕塑艺术与技术的问题。同时在“学习通”课程平台上,以雕塑作品理解大国之艺与传世之作为话题,同学们进行了热情反馈。方同学:“觉得雕刻家真的很努力在创造价值。”周同学:“雕塑家用认真专一的态度,高超专业的技艺,将蕴含着深厚含义的雕塑流传于世。”隋同学:“感受到了雕塑家们的辛苦,也体会了和绘画作品不同的美。”陈同学:“雕塑家们在用鲜活的艺术创造赓续红色血脉、砥砺奋进力量,让艺术之美融入‘大思政’。”辛同学:“大国崛起与复兴不仅仅是政治繁荣经济稳定,一个强大的国家必须要有文化的繁荣,而雕塑事业就是文化繁荣的体现。”刘同学:“虽为泥塑,其韵永存;虽为定型,其态万千”等等,充分体现了“美育中国”课程在不同学科间的同频共振效力。
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上海大学)负责人、上海大学教务部副部长顾晓英教授,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陈静,“美育中国”课程负责人李超教授,史论系副主任秦瑞丽副教授,设计系陆丹丹副教授,教学管理中心办公室老师和雕塑专业硕博研究生旁听了此次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