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人简介:
丘挺,1971年生于广东,1992年9月至2000年7月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获本科及硕士学位。2004年1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获美术学博士学位,师从张仃先生。
现为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上海大学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委员会委员,参与多项国家级重点创作工程,长期致力于中国画语言的探索与理论研究,注重各艺术门类的比较研究,尤其在水墨探索中与不同文化“对话”中寻找传统的开放边界。
作品被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波士顿美术馆、加拿大安大略省博物馆、法国布列塔尼博物馆、外交部、浙江美术馆、广东美术馆、苏州博物馆等重要机构收藏。先后在波士顿美术馆、布鲁塞尔皇家美术馆、苏州博物馆、广东美术馆、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等举办个展及专题研究展,先后出版的专著及画册二十多本,多本著作被全国艺术院校定为专业教材,有《山水画笔墨技法详解》《宋代山水画造境研究》《历代名画技法评析——青卞隐居图》《一溪云》《丘园养素——丘挺书法作品集》等。《延月梳风—丘挺作品集》获2023年中华印制大奖(银奖),2022年中国出版政府奖、北京印刷出版优质奖等。
活动简介:
临摹是与大师与经典最好、最直接的对话与交流方式。通过临摹,全方位的了解名家名迹的艺术手法、笔墨风格、空间塑造、材料应用等等方面,深入体悟古人在造化、程式、心源之间的化生创变。临摹除了流布递传、摹写技巧之外,还是精神内化的津梁。
作为六法之一的“传移模写”,不仅是学院教学中临摹、写生、创作三位一体的课程开始阶段,更是艺术家在艺术里学习认知的终身功课。
传移模写、迁想妙得是中国画的学习、感知形成的传统,而在同一母题的延续中,每个时代都会赋予作品不同的价值和趣味。
代与代之间的艺术存在传承,也存在竞争,代与代之间的风尚摇摆,往复循环,这是风格史中常例。这种有趣的学术风景常见于绘画史和音乐史中,都藉由历史的审美意识拮抗流行风尚,建立起新的范式。在今天,我们同样需要这种对经典的回望,它使我们得以与时代保持张力,坚守自身对时代的凝视,在全球化多元文化语境中将中国画推向更为宽广的未来,展现中国画在当代世界的独特价值。
本次讲座将围绕中央美术学院"传移模写"展览,深入探讨中国画临摹传统的当代价值。展览通过"典范""遗产""精研""变化"四个板块,梳理从北平艺专至今的临摹教学文脉,讨论当今传移模写的重要性和对未来的启示。展览的每一个板块都呈现出不同时期、不同年代对经典的认知和阐释,见证不同时代摄取古法的细微差异。呈现几代艺术家不同时期的临摹作品、敦煌壁画研习、名家课徒稿等珍贵资料。
展览以园林式展陈设计引导观众体悟"烟云供养"的美学意境,揭示临摹不仅是技法传承,更是笔墨精神对话的通道。讲座将阐释"传移模写"作为中国画认知体系的核心,强调通过精研古法重构笔墨语法,在程式、造化与心源之间的平衡中激活传统生命力,展现临摹如何成为连通古今的创造性转化路径,为当代艺术教育提供守正创新的范式。挖掘传统典范中的新知识与新启发,探究中国画艺术的当代重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