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1 月 5 日下午,由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主办的“2025 年本科课程案例展研讨会”于上海大学宝山校区成功举办。上海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从春、教务部副部长顾晓英,中央美术学院教务处副处长周岚、历史与理论中心负责人何可人,中国美术学院媒介展演系主任牟森、上海科技大学创新与艺术学院助理院长杨继栋及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宝山罗店中学校长严卫东、上海大学附属中学等特邀嘉宾,学院党委书记陈静、院长曾成钢、执行院长金江波及班子成员出席了此次研讨会。

活动伊始,上海美术学院院长曾成钢教授在研讨会开幕致辞中提到本届案例展规模空前,纳入院系特色、虚拟仿真及特邀校外课程,彰显开放协同教学理念。面对AI技术对教育的重塑,学院正推进课程数字化与内涵升级,融合智能技术并践行“艺术+思政 ”育人逻辑。未来美院将持续以学生成长为中心,深化跨学科融合,完善“ 以展促建 ”机制,强化课程团队建设,助力艺术人才培养与文化创新。

上海大学教务部副部长顾晓英教授在讲话中表达了对美院案例展持续产出人才、作品与课程成果的高度赞赏,期待其教学成果能在成果奖中脱颖而出。她建议在现有“美美与共”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校际合作,推动上海美院的优质课程与兄弟院校开展“联展”,实现强强对话,从而在更大范围内彰显上海大学美术教育的特色与影响力。

“观展赏课” 环节,策展人赵蕾老师从策展理念等角度导览,主持嘉宾观摩 “ 18+4+4” 课程矩阵案例,先聚焦校外特邀课程,再介绍院内特色课程,通过多元形式呈现美院课程传承与创新。随后,参展课程教师在课程前为嘉宾们导览,介绍课程概况与建设思路。





观“展 ”赏“课 ”活动现场集锦
在课程建设分享研讨环节,会议由策展人赵蕾主持,七位来自院内外的优秀教师代表先后登台,分享了他们在课程建设一线的实践与思考。各位教师的分享涵盖跨媒介、建筑史、设计、国画、美育等领域,展现了艺术教育在跨学科融合、科技赋能、传统创新等方面的多元探索。







牟森、何可人、杨继栋、史晨曦、秦瑞丽、谢赛特、罗小戍老师分别进行主题分享
讨论环节,中央美术学院教务处副处长周岚作为兄弟院校教学主管部门代表谈到对当下艺术教育的三点观察:一是微观叙事的深度,指出年轻一代创作者更倾向于关注个体经验,宏大叙事让位于精微的个人表达;二是专业建设的广度,认为在学科调整的背景下,教育已从“跨界”走向“无界”,专业语言应是基础而非壁垒,学生应获得选择创作媒介的自由空间;三是教学相长的高度,面对AI等新技术冲击,她主张教育者应与学生成为“同行者”,对复杂问题不仓促定论,在共同求索中保持开放姿态,而扎实“修炼内功”是应对时代变革的根本支撑。

上海美术学院副院长程雪松回顾本科课程案例展十二年历程,他表示,案例展的核心价值是为教育同仁搭建互学互鉴的平台,通过静态展览与动态研讨,留存教学实践资料、激发课程建设灵感。他感谢各方长期支持,勉励青年教师全情投入应对教学挑战,收获事业快乐与成就。

上海美术学院执行院长金江波在发言中,向与会专家及兄弟院校同仁致以诚挚感谢。他表示,连续举办十二届的本科课程案例展,已成展现美院教学体系的名片,而课程建设更是本科教育工作的根基所在。他欣慰于青年教师积极投身教学实践,为学院发展注入鲜活活力与蓬勃希望,同时肯定了教学团队在本科教学中的卓越贡献和探索精神。他期待与全国艺术教育同仁持续携手,凝心聚力共绘中国美术教育未来新图景。

上海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陈静在讲话中指出,课程案例展是学院党委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她提出四点未来工作方向:一是完善课程体系结构,构建坚实的金字塔;二是鼓励教学创新与跨学科融合,特别是在人工智能时代助力青年教师成长;三是深化与兄弟院校的面对面交流,强化“请进来、走出去”的机制;四是持续推进课程思政与美育融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让案例展成为凝聚共识、激发创新的重要课程建设与展示平台。

上海大学副校长王从春在讲话中代表学校向与会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与感谢,并对上海美术学院连续十二年坚持举办本科课程案例展、持续深耕本科教学的做法给予高度肯定。他强调,本科教育是立校之本,课程建设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面对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浪潮,他提出三点希望:一是强化课程的时代感与前瞻性,构建“人文为根、专业为干、科技为枝”的生态化学科体系;二是创新教学模式,突出创造性与实践性,使课堂成为“创新孵化器”;三是注重育人成果的价值引领与社会担当,推动优秀课程成果服务城市与社会,践行“为人民、为艺术、为生活、为城市”的办学理念。他鼓励美院久久为功,将课程案例展打造成为具有鲜明上大特色的育人品牌。

美美与共,未来可期。本届案例展不仅是上海美院本科教学质量的集中检阅,更是其对新时代艺术教育命题的积极回应。在技术迭代与人文重塑并行的今天,上海美术学院始终将课程视为人才培养的“最小单元”与“最强支点”,以“美美与共”的开放姿态,持续探索艺术教育的内涵升级与路径创新,为构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美术教育体系贡献着“上美智慧”与“上美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