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

新兴艺术策源地 映照新的“海上之光” ——“美育中国“第二课开讲

创建时间:  2023/09/11  郑兴兰   浏览次数:   返回

“美育中国”于8月31日晚首讲在学生中引起良好反响,以及各媒体的关注与报道。 9月7日晚,上海美术学院史论系教师秦瑞丽完成“美育中国”第二课授课。

于右任题写“新兴艺术策源地”

此讲由于右任题写的“新兴艺术策源地”重要历史文献引入,主讲教师与李超教授采用对谈的方式,回顾于右任与老上海大学的关系,和同学们一起重温上海大学校史,与历史隔代对话,体会红色学府的百年传承。李超教授谈及了这本珍贵文献的收藏经历,认为于右任题写“新兴艺术策源地”时,中国处在近代社会发生传统向现代转型时期,相关的美术思潮与美术活动,与社会革命等宏大主题暗合,并以艺术的方式见证社会变革。上海作为近代中国现代主义创作与传播的重要阵地,发挥了重要的桥头堡作用,同时体现了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在近代中国的艺术传播与国际交流方面独具的特色与魅力,其所具有的前沿性和先锋性,与于右任所书写的“新兴艺术策源地”的相互印证。

课程现场

主讲老师选取了“户外的课堂”“凡高在中国”“新兴木刻运动”三个案例,以讲故事的方式,从同学们感兴趣的话题、人物和艺术家出发,以小见大,带领同学们共同学习近代中国美术教育的发展历程,以及东西艺术传播互见过程。特别讲到“新兴木刻运动发生”在上海,鲁迅以美术启迪国人灵魂的美育思想,在现代美术领域中默默耕耘的实践,以及其为中国新兴版画所付出的心血和对民族精神的指引,得到同学们的共鸣。

课程现场

课程最后李超教授总结道:这三个案例分别显现了美育中的“写生之美”“融合之美”和“精神之美”,1918年蔡元培为上海美专礼堂落成所题之“闳约深美”,与1937年于右任题写的“新兴艺术策源地”彼此映照,均为海派乃至中国现代美术教育之精神遗产。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应更好地继承丰厚遗产,成为新的“海上之光——国际都市艺术的中国坐标”。

“美育中国”第二课以有机串联知识点的“项链模式”为主干,以讲故事为方法,融合课堂主讲、专家对谈、现场回答等方式,巧妙地寓海派文化精神要义于多样化的课堂教学之中,在引人入胜、潜移默化中实现教育目标。课程结束后,来自湖南的刁轩颉大一新询问去“木刻讲习所”的情况及路线,表示自己要去现场感受鲁迅那个时代之精神。黄钰珊同学周末以city walk的方式探寻上海美专旧址,增强了学习体验,让思政课“活起来”。

上一条:让美育走向生活——“美育中国”第三课开讲

下一条:2023-2024学年首场教学工作例会顺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