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上海大学思政大课“美育中国”的第三课“美术生活——中国人生活中的美育传播” 在上海美术学院的418教室开讲。此次课程有陈青教授、赵蕾副教授、陆丹丹副教授联合讲授,“美育中国”课程领衔教授李超老师作为对讲嘉宾,对本讲进行了总结。
此次课程分为“美与生活”“美之生活”“美学生活”三个部分,从1934年说起,以近现代珍贵文献《美术生活》杂志引入,展开了中国人生活中的美育传播的讲解。
陈青教授从1934年说起,通过这一年发生的几个重要事件,为同学们展现了在国家危难之际,文化人与艺术家们以笔为戎,创办《美术生活》,期由艺术之大众化以达到救亡图存观念之普遍化的报国理想。并以《美术生活》多篇文章所提到的中国灿烂文化与生活关联的观点,以“美与生活”为主题,以“同行性”为落点,从衣食住行、年节礼俗八个方面,依托工艺美术与民间艺术两个角度,介绍了在绵延的人类历史长河中,美术与生活的相生、相伴。并以朱光潜对待观物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引导同学们在观赏华服、阅读重器、欣赏华章、品味民俗中,感受真善美,了解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对于美的孜孜追求。
陈青教授在课堂现场给同学们展示和讲解中国传统工艺美术
赵蕾副教授围绕“美之生活”,基于上海美术学院“百年上海设计”的文献、实物资源,展开近现代中国美的生活追求的样本展示和讲解。以时代转型期的探索与创造为主要内容,从“儿童美育”谈起,阐释儿童美育及至民族振兴与文明程度的关联性。随后,她从“劝诱进步”的视角谈及20世纪初兴起的“国货运动”与近代民族救亡图存的背景,甄选具有代表性的国货品牌与民族资本家实业救国的案例,串联起民族自强的时代强音。最后,她又以装饰艺术为视角谈及如何构建国人的文化壁垒与精神家园,并提出装饰艺术的本质问题:地方性和民族性。她还向同学们展示了与上述内容相关的实物文献,并进行逐一讲解。
赵蕾副教授在课堂现场给同学们讲解“百年上海设计”的重要文献和实物
陆丹丹副教授以“美学生活”为题,从美学的层面,由器至道,对“美术”和“生活”之间的关联展开了理论层面的讲解。围绕“从‘美术生活’到‘美学生活’”的路径探源,引导我们思考美、发现美、挖掘美,指出美与生活息息相关,提出,美学生活的本质是我们中国人的一种生活美学,是中国人几千年来实现美好生活理想的探索之道,是东方美学的经典范本,为世界提供了生活美学的中国方案。最后,陆老师围绕“从‘美学生活’到‘生活美育’”,将生活美育提高到文明的高度,提出“生活美育”是一种文明的表征,它使美育成为一种公平的教育。
在课程的最后,李超教授总结道:“美术与生活,讲述的是美与生活的同源性,聚焦千年工艺美术积淀的创造智慧,阐释文明之美。美之生活,讲述的是美与生活同行性,聚焦百年工商美术传承的功能体悟,阐释造物之美。美学生活,讲述的是生活的艺术性,聚焦终身教育的有教无类的生态秩序,阐释公平之美。”
“美育中国”第三课依托上海美术学院“上海设计”问题研究的理论成果,通过历史文献、实物的展示和现场讲解,将“历史之物”和“文明之美”相结合,切入日常生活的视角,从百年上海设计文化展开,回溯根植于华夏文明深处的美育源泉,展示中国人生活美育的独特魅力。
上海大学教务部副部长顾晓英教授、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陈静、副书记曹俊、副院长程雪松、副院长毛冬华等老师旁听了此次课程。
“美育中国”第三讲的教学团队
课堂表现好的同学获得的特制奖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