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

课堂升级新体验,美育中国课程再次开讲

创建时间:  2023/12/21  郑兴兰   浏览次数:   返回

2023年11月23日晚,上海大学通识课程“美育中国”在冬季学期再次开课。美育中国课程是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的思政大课,也是上海美术学院倾力推出的美育大课。课程由共有13位骨干教师组成教学团队,李超教授领衔主讲。依托国家重大课题,体现上海美术学院近现代美术研究与公共美育服务的特色,美育中国课程通过“美育救国”“美育兴国”“美育强国”三板块,讲述百年中国美育历史和社会变迁。继秋季课程结束,授课团队在听取专家意见和学生反馈的基础上,积极总结经验,改进教学设计,升级课程体验。截止12月15号,以“美育救国”主题的第一单元课程内容完成授课。

李超教授以“以美育代宗教——美育中国的百年历程”为题,奏响美育中国课程的序曲。他从阿尔卑斯山谷的风景说起,通过朱光潜先生的“慢慢走,欣赏啊!”启示学生对生活中的美细致欣赏。通过席勒、温克尔曼、蔡元培、陈望道、林语堂等中外名家的艺术理论,阐述美育的民族启蒙作用,尤其对于中国人民来说,美育是我们的精神长城。希望同学们关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个美育的纬度,并且提出“美育”是终身教育的“全通道”。特别是对于青年学子来说,“美育”是所有学科的“后教育”,希望同学们能够以课程学习的契机,提升自己对美术的传承力、创新力、服务力。

“以美育代宗教——美育中国的百年历程”课堂实录

第一单元共有 “美术与生活”“上海城市与美育”“延安美术”三个主题。第二次课程以“美术生活——中国人生活中的美育传播”为题,由陈青教授、赵蕾副教授和陆丹丹副教授三位老师共同讲授,课堂上向同学们介绍了在绵延的人类历史长河中,美术与生活的相生、相伴,并以朱光潜对待观物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引导同学们在观赏华服、阅读重器、欣赏华章、品味民俗中,感受真善美,了解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对于美的孜孜追求。除了学习美育相关知识外,陈青教授为了提升课堂参与感,特别增加了同学剪纸实践环节,在陈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竟然发现自己剪出来的图案转成一圈 ,能形成“双龙戏珠”的效果,同学们纷纷表示实践的过程生动有趣,同时也体现对民间艺术的传承,特别有成就感。

“美术生活——中国人生活中的美育传播”课堂实录

由秦瑞丽副教授主讲的第三次课程上,开讲前,让每位学生挑选一套印有与本节课课程相关作品照片的明信片和书签,并且记住图像信息。讲授课程中,让学生除了关注屏幕上展示的作品或图片,请拿到与屏幕一致明信片的学生讲解自己对该图像的理解。课程以于右任题写的“新兴艺术策源地”重要历史文献引入,结合上海大学的校史,与同学们分享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在近代中国的艺术传播与国际交流方面独具的特色与魅力,其所具有的前沿性和先锋性,上海作为近代中国现代主义创作与传播的重要阵地,发挥了重要的桥头堡作用。课程上,秦老师鼓励同学们好好利用上海具有的丰富城市美育资源,以观看展览、City Walk等方式,多种方式了解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和红色文化,提升自己的审美素养。课程结束后,同学们在书签上写下了祝福,并与自己图案相同的同学交换寄语,同学们表示自己在此课程上交到了有相同的审美趣味的新朋友,很有收获。

“新兴艺术策源地”课堂作业

本单元的最后一课由蒋英教授主讲, 在“延安明灯——以人民为中心的美育理论与实践”的主题下,围绕“战争期间为什么召开文艺座谈会?”“文艺座谈会解决了什么问题?”“文艺座谈会效果怎样?”“座谈会有何深远影响?”等四个问题展开教学。蒋老师特别注重提升鉴赏作品的能力,在“红色经典”部分,从“普及与提高”“传承与发展”的角度,分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红色经典作品,引导同学们用所学的知识,尝试分析红色经典作品,感悟不同时期红色经典所蕴含的为人民而创作的《讲话》精神。最后,蒋英老师分析《讲话》在近百年美育历程中的里程碑意义的同时,鼓励同学们找一找身边的“以人民为中心”的艺术作品,并建议同学思考,在和平年代,青年学子该如何投身“以人民为中心”的各项建设事业,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延安的明灯”课堂实录

美育中国课程积极探索不同“新配方”的教学模式,力争做到美术理论与实践结合,让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更好地完成感知美、认识美和创造美的美感教育,让思政课堂变得更生动有趣、更接地气,更受到学生们的欢迎,让课程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上一条:“最美滨江公交线”工作营结营仪式顺利举办

下一条:设计系杜守帅教授应邀参加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